元旦的前一晚,我算是半开玩笑地在空间发了一条动态:“2020可能将会是过去十年最困难的一年,但有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容易的一年。”现在看来,前半句话不管是对于我还是周围的人都已经一语成谶了,后半句对我而言十有八九是逃不掉了,但希望至少对于其他的人还是能好一些吧。
和过去的每一个学期一样,开学的时候恨不得把课表上面的每一个空余的课时都填上,毕竟看到旁边一下子多选了七门研究生课绩点都能上4的数院同学和大二去MIT暑研一学期多选四门数院研究生课的物院舍友,让我有一种只要课表不满都是浪费生命的罪恶感。但是实际上在学期中间的时候却常常感觉实在是力不从心,常常是在一节课上赶另一节课的作业,尤其是这个学期选的计算物理A实在是最大的失误,足足把一堂3学分的课上成8个学分,一个作业写一整天。加上我其实还经常不务正业地看看闲书,实际上每次的作业都是要做之前临时翻书速成地,这样下来掌握得如何其实我自己也是心里有数。加上小论文和实验室杂七杂八的事情,实际上我是在12月28号才开始复习的,期间还被国合部的志愿者工作等等事情占用了一段时间。电子技术基础可以说是最终花了一天半时间速成的,结果反而是我这个学期少数几门达到优秀的课程之一。花了不少时间准备的6个学分的量子力学反而是低空飘过及格线,导致我绩点直接掉了快有0.1。现在还有好几门课还没有出成绩,但是估计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估计这个学期单学期绩点怕是没办法达到保研线了。
大一时候的高绩点现在看来就像是一个诱饵,让我以为学物理还蛮轻松的嘛,然而一过了大一下学期的专业分流以后马上就给我当头一棒。等到现在再想回头实在是有点难了,但是这个学期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和我聊了一下延毕的事情以后决定降转去数院,另一位大二的同学上了半个学期的物理课以后也决定休学一年然后降转去数院了。但是起码他们还有个降转可以去的地,我要是降转的话……在科大还能降转去哪里?所以只能硬撑着等到毕业甚至继续读完一个物理PhD以后了。
高量考试的前一天我哭了,是字面意思上的真的哭了,不过是偷偷地。我高量说实话平时学得并不是非常扎实,考前复习就有些崩溃。考前一天有人在群里发了一份往年的试卷,我一看这考的哪里是高量,快赶得上量子场论了。于是我就发了个空间抱怨一下,不过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多数人都表示这考得还蛮简单的。“高量考一下场论不是挺正常的吗。”我舍友说。当然我并没有埋怨他们的意思,只是这种怎么学都比不上他们的感觉实在是太让人无力。
但是这个学期还是有一些给我留下快乐回忆的课的。专业课是这个学期新开的量子软件前沿,从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讲到现在Qiskit等比较流行的量子编程语言以及相关工具形成的软件栈。而且这门课类似于文献导读,主要是靠大家平时读文献完成,上课就是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目前的进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我这种“散漫”的人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加上我本身其实对量子计算也蛮感兴趣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领域,非常适合我这样不务正业的人。最后的小组作业是研究量子线路优化的,大家都做得很认真,所以目前是我这个学期成绩最好的课(那可不是……量子力学已经崩了,这门课要是还不好我还搞什么量子信息啊)。另一门课则是从小说到电影,是一位从复旦请过来的老教授上的,我当初选课的时候以为这门课的形式是通过比较小说和电影两种艺术门类对于一个故事的两种呈现以比较的视角来进行评析,不过实际上则是主要侧重点在于小说原著上。不过实际上讲得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对于小说的一些点到为止的弦外之音更是妙不可言。实在是在科大难得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时刻。同时在课上也认识了另外两位在科大但是志在人文领域的同学,实在是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误)。
说到这里,我又翻了翻我的豆瓣记录,这个学期明显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比看电影的时间多了,这个学期读过印象最深刻的书就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看了他这么多短视频再看他的成名作的确是“聪明得一塌糊涂”;不过读过的最有趣的书则应当数《太平广记》了,读完以后我(作为一个furry兽人控)和朋友立了一个flag说要写一篇《人是怎么变成虎的——古代志怪小说中的化虎传说》作为博客12月月更的文章,以避免博客一上线就拖更的惨剧。结果没想到最后还是拖更了(没办法,12月那么忙实在是没时间也没心情动笔)。电影方面我上个学期给的五星好像是只有一部《快乐的结局》?不过《笛吹川》其实现在想起来给一个五星也可以。不过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主观评价,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学期一开学的时候我就去拜访过几位人文学院的教授以及学长了,最后聊下来的建议还是建议我先读上一个物理的PhD然后再读一个(我想读的)社会学或者哲学的PhD,毕竟将来不管是读科学知识社会学还是科学哲学有一个物理学的PhD和研究经历都是有所裨益的,而且我现在不管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环境都不支持现在或者第一次读博就马上转专业。这倒没什么问题,而且现在看来理论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还是挺适合我的。延毕两年多学点数学和计算机倒也没什么问题,我父母也没什么意见。
实验室这边,事实证明我们之前用遗传算法对付模拟器产生的数据拟合效果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真实数据就惨不忍睹了。为此我打算尝试用信号处理结合神经网络的手段的思路,目前还在尝试当中。而且为了处理噪声我们还用上了一些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的手段,不过目前看来效果仍有待改进。因为涉及到正在进行的研究就不说得太详细了。
不过在这里我要说一句,其实在科大要活得潇洒也并不难,我觉得网上的很多说法实在是过于夸大或者过于片面。院系几乎近前70%都能保研的事情并不是哪里都有的,我期中的时候在空间随便感叹了一句“绝大多数科大学生的焦虑和悲观都可以通过保研来治愈……”结果被转发了近百次。有一位保研的学长和我说保研以后大四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忙着申请有一种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的感觉,以至于“恭喜你保研了”这种在其他学校显然是完全褒义的话听起来都让人感觉怪怪的。我的一个舍友早早就考好了教师资格证,而对面宿舍的一个同学更是我每次看到他不是在打电脑游戏就是打手游,再不是就是和女朋友打电话。其实从心里的某个角落,我也是蛮羡慕他们的,毕竟如果怎么学都还是这个样子,倒不如干脆放开玩算了。但是即使我怎么抗拒既定的道路,一旦踏上了现在的道路,就实在是难以回头。尽管你知道这些说辞不过是纯粹的自欺,但是依然足以令人执迷不悟。
大三上学期如果说还有什么做得算是比较满意的,那可能是助教工作当得还差强人意。大三的本科生就可以申请当助教了,虽然说我学得比较好的课的确基本上都是在大一,但是如果想当助教的话,其实也可以申请大二甚至是之前提前选的大三的课都可以的。但是之所以选大一的课是因为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助教基本上都是在大一,毕竟大一下开始以后我就成了习题课从不出席的老油条。算下来大一下以后就只有和理论力学的两个助教比较熟了。而且感觉相比较而言助教对大一的新生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不仅是在课程知识的教授上面,在大学生活的适应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我一开始以为申请助教只需要在科大的助教系统上申请就可以了,没想到其实还需要和授课老师发邮件确认。等到我开学的时候看到系统里面的申请还处于正审核状态我以为这个学期助教是当不成了,没想到开学了以后我再看看系统,还有一门力学课是没有人申请的,于是我马上申请了。顺便带来了我认识的一位少院的同学一起当助教。我们这个班是给化学学院上的力学课,因此课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非常基础的知识,也没有多少让我们“放飞自我”的机会。但是这样一来也的确省下了不少麻烦,毕竟有一个舍友是带的少年班学院的力学助教,他就说经常会有学生问他他也不能解答的问题(比如微分方程问题等等)。期中和期末试卷出得还是蛮简单的(相对比其他班级)其中甚至有我考前最后一次习题课讲过的原题,而作为助教我所能做的就是在评分标准的范围内尽量给他们过一个好年,但是最后改下来如果按照卷面分直接合计的话总评还是有两个人即使靠微调也不及格的,当然最后的总评并不是我们负责的,至于最后如何是由授课老师最终决定的。其中有一个不及格的最后我们催他补交平时作业他也没能把作业交齐,但是作为助教我们只能帮他到这个份上了。
以上就是在学期中在学校的一些回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大的确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更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咨询的获得都是通过线上进行的。一天下来除了舍友以外和别人的对话甚至可能少于十句话,而舍友之间的交流也往往仅限于图书馆关门以后回到宿舍睡觉前的那一小段时间,而且大多是关于最近的课程和科研的进展。当然在过去我或许会无比厌恶这样的生活,但是说实话,现在我反而有点喜欢这样的日子了。
接着就是放假以后的生活了,考完最后一门计算物理A以后,第二天改好大一学生的力学试卷,然后再收拾一下行李,17号坐飞机回到了家里。
回到家以后,量子力学成绩很快就出来了,这个成绩让我抑郁了整整好几天,加上其他几门课的成绩以及一个学期下来的疲惫让我足足在家里呆了整整十天什么都不想干。期间只是和同学一起出去玩了一次狼人杀。
从29号开始我逐渐收拾了心情,尽管疫情依然在蔓延,但工作还是要继续的,我继续写实验室的程序,发现我很可能还要补一下信号处理和LSTM的课,但是正当我还在读论文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同学开始来问我暑研申到了没有。其实我一开始的想法是等到我先把实验室目前的这个项目做出点眉目再申请或者会言之有物一点,但是一个又一个的同学都说现在再不申晚一点教授都满人了,于是我又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修改CV和PS,然后一个一个地给我想到的学校里面的和我兴趣相符的教授发邮件。事实上大部分的信都没有回复(估计是直接被手动扔进垃圾邮件里面了),然后是两封几个小时后回复的拒信,一封是因为他暑假要travel不能招暑研,另一位是没有opening。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我给一位南洋理工的教授发去我的CV和暑研的cover letter以后,十分钟就有了回应,我一开始以为这么快回应应该是拒信了,没想到是accept!老板爽快地连面试都不需要就直接和我讨论签证的事情了。我当时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至少下个暑假有着落了。
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可以对我以及其他所有人,更加友善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